Architectura Sinica Bibliography   ( - Hide )


 


95
日本建筑史序说太田博太郎, 日本建筑史序说, trans. 路秉杰 and 包慕萍 (上海: 同济大学出版社, 2016).
96
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寺考古方法论的实践魏正瑾 and 白宁,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寺考古方法论的实践, 石窟寺研究, no. 00 (2018): 77-86+449-450+87-104+451+105.
97
資治通鑑司馬光 and 胡三省, 資治通鑑, ed. 標點資治通鑑小組 (北京: 中華書局出版社, 1956).
98
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贺大龙, 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, 文物, no. 1 (2011): 59–74, https://doi.org/10.13619/j.cnki.cn11-1532/k.2011.01.010.
99
乾隆天津府志程鳳文, 乾隆天津府志, ed. 吳廷華, 1739.
100
光緒重修嘉善縣誌江峰青, 光緒重修嘉善縣誌, 清光绪二十年刊本, 1894.
101
北宋熙春阁与元上都大安阁形制考冯恩学, 北宋熙春阁与元上都大安阁形制考, 边疆考古研究, no. 0 (2008): 292–302.
102
粉墙塔影 --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田牛, 粉墙塔影 --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, 建筑工人 3 (2002): 1.
103
上海古塔建筑特色探析郑琦, 上海古塔建筑特色探析, 南方建筑 5 (1981): 72–75.
104
文化的烙印: 晋祠文物的透视彭海, 李彦, and 李钢, 文化的烙印: 晋祠文物的透视 (太原: 山西人民出版社, 1997), http://www.worldcat.org/oclc/669251837.
105
淶源閣院寺文殊殿莫宗江, 淶源閣院寺文殊殿, in 建築史論文集第2輯 (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, 1979), 51–71.
106
五臺南禪寺大殿修繕復原工程設計書柴澤俊, 五臺南禪寺大殿修繕復原工程設計書, in 柴澤俊古建築文集, 1st ed. (文物出版社, 1999), 353–60, http://www.worldcat.org/oclc/885883140.
107
全唐文新編周紹良, ed., 全唐文新編 (长春: 吉林文史出版社, 2000).
108
四鎮三關志劉效祖, 四鎮三關志, 明萬曆四年刻本, vol. 卷六經畧考50b, 1576.
109
悬空寺的巧妙设计理念探究李春郁, 悬空寺的巧妙设计理念探究, 兰台世界, no. 10 (2014): 113–14, https://caod.oriprobe.com/orders/202111182115528653498.htm.
110
臺灣「觀音佛祖」的身世與崇拜圖式的成立:從艋舺龍山寺談起方令光, 臺灣「觀音佛祖」的身世與崇拜圖式的成立:從艋舺龍山寺談起, 民俗曲藝 191 (March 2016): 153–217, https://doi.org/10.30157/JCRTF.
111
河南焦作昭惠王行宫大殿调查王国奇 and 牛宁, 河南焦作昭惠王行宫大殿调查, 文物, no. 10 (1992): 56–60.
112
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柴泽俊, 太原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报告 (北京: 文物出版社, 2000), http://www.worldcat.org/oclc/45706380.
113
《营造法式》初探(二)潘谷西, 《营造法式》初探(二), 南京工学院学报, no. 2 (1981).
114
元史宋濂, ed., 元史, 15 vols. (北京: 中華書局, 1976).
115
浙江民居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历史研究所, 浙江民居 (北京: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 1984), https://www.worldcat.org/title/zhe-jiang-min-ju/oclc/298808067&referer=brief_results.
116
“祠主受祭图”再检讨杨爱国, ‘祠主受祭图’再检讨, 文艺研究, no. 2 (2007): 130–37.
117
《营造法式》中的丁头栱及其相关概念辨析——兼论日韩建筑中所见的插栱和丁头栱林琳, 《营造法式》中的丁头栱及其相关概念辨析——兼论日韩建筑中所见的插栱和丁头栱, 建筑史, no. 1 (2018): 88–102.
118
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郭华瑜, 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 (南京: 东南大学出版社, 2005).
119
两宋时期的木造现象及其工匠意识探析——从保国寺大殿与《营造法式》的构件体系比较入手唐聪, 两宋时期的木造现象及其工匠意识探析——从保国寺大殿与《营造法式》的构件体系比较入手 (东南大学, 建筑历史与理论, 2012).